摆脱企业蓝 V 的 「透明」位置

摆脱企业蓝 V的 「透明」位置

错过的那几年

2013年,我在北京《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也许是听了风传说什么「纸媒在衰落」之类的,想换个实习,去面试了《凤凰周刊》的微博运营。对,那个时候还叫「微博运营」,不像现在叫「新媒体运营」。

可惜的是当时的我还心怀新闻理想,一心想写严肃报道,在一顿狂云之后没有去报道(主要是不好意思和学长提换地方)。这是一次我超级自信的面试。当时微博上刚刚开始出现运营这回事,还是「公知」「意见领袖」的天下,夹带私货给网店导流的网红还没有出现,大家讨论的也基本是公共话题,软文广告什么的还不曾出现,那是一个积累粉丝的超级红利期。

《凤凰周刊》刚开始准备微博上经营自己的品牌,正好我去面试。靠着我在微博上浪费的时间,我给面试的小姐姐一顿乱说,明显感觉到「忽悠」成功了。即便是到了现在,还是感觉当时的几点看法是绝对正确的。可是现在看到公司经营的几个微博号还是那么死板和固执,我就感觉「这些还是人一点也没有进步」。

机构蓝 V 的立足之道

微博给机构账号的认证是蓝色的,机构账号一般都是「蓝 V」。蓝色的认证也许给这些机构带来了枷锁,成为束缚他们充分利用微博营销的脚链。

官样回复缺少互动反应迟钝是大多数蓝 V 的通病,尤其是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微博尤其如此。即便是在别人灵活运营取得成功以后,还是有绝大多数的机构在微博上延续着实际生活中的低效和死板,其中就有我司的微博。

回想面试中提到的「忽悠技法」,现在也是有用的:

  • 互动至关重要

    微博不再是一个严肃的地方。粉丝通过微博联系机构就是想获得及时的反馈,就是想和你互动。没有互动,微博就和网站一样,只是一块信息粘贴板。

    和粉丝互动可以让粉丝感觉自己被重视,让粉丝体会到「和这家并不遥远」的心理感受,更是机构提供及时的服务、了解客户反馈的有效途径。

    和其他蓝 V 互动则是对微博人格化运营的体现,集合其他品牌形成合力,相互借势不失为「抱团营销」的方式。这个下面会说到最新的一个例子「海尔官微」。

  • 像人一样去展现

    没有粉丝会喜欢一个只会「官方回复」的机器。微博在运营上不妨就采用一种人格化的性格去运营展示,这点在《微博人格化运营初探》中说过。很多时候,机构蓝 V 会采用非常套路化的方式来应对粉丝的评论、质疑、咨询,比如说为了「甩锅」。微博运营属于市场或者品牌,而很多粉丝的投诉会涉及到很多个部门,为了尽量少惹麻烦,微博运营者也会采用最保险的方式来处理,比如说冷处理。这是很愚蠢的。

    不妨想象,你自己的朋友来你司的微博投诉或者吐槽,你会怎么做?像个人一样给点回应,然后去搞清楚这件事回复他。

  • 你要产出内容或者提供价值

    即便是为了营销,蓝 V 也要有自己的产出才可以。内容产出可以是段子、笑话、故事或者是最受欢迎的抽奖,总之,没有任何关注点的微博还是甘心做僵尸算了。

    最讨巧的方式便是在取得一定粉丝以后做互动话题,这个是一个良性互动。不管是@杜蕾斯 的每日粉丝评选,还是@微博搞笑排行榜 的评论回复,新奇有趣的内容都是他们的杀手锏,UGC内容还减轻了运营者自己的劳动力,一举多得。

  • 粉丝很容易反水

    关注你的人中间有很大部分是为了看你笑话的。这条不仅仅适用于个人kol的微博运营,更适合机构微博。稍不和关注者的心意,他们就会扬言「果取关」「博主sb」之类的。不幸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有加重的趋势,微博为了刺激活跃度,在这些评论的审核上尺度也在不断的放宽。

    认识到粉丝是很容易反水的着一些,做好心理准备,重视自己的目标群体,其他路人粉也没有必要挽留,他们也不会为你司的服务付费,「取悦所有等于得罪所有人」。更何况教育粉丝是一种更为高阶的手段~

  • 还是要有底线的

    当然,微博运营可以假装「好像没人管似得」,但这仅仅是指不必要局限在什么标点、措辞上。每个微博运营者还是要有明确的底线的,不要挑战国家政策,不要挑逗网络三观,更不要随意触犯粉丝的愤怒值。

蓝V总教头的运营分析

2016年,海尔的机构微博在微博上迅速崛起,号称「蓝v总教头」。

在去年12月新浪微博发布的企业官微排行榜中,海尔的综合指数高达824.4。
仅仅是在11月8日至12月8日期间,点赞数超10万,互动次数超过21万次,阅读数超过4000万,感觉像个明星网红账号。

最经典的案列是海尔官微带领几百家蓝v回复王健林的微博,完成了一次大型的「行为艺术」。即便这次活动有褒有贬,比如@金鹏远 似乎很不以为然,不过效果是显著的:

舆论几乎一边倒,超10亿次曝光,近千家企业战队力挺海尔官微,单条微博阅读量630万,传播层超过6级,1243+篇微信报道,朋友圈热文企业类第一名。

海尔官微的崛起就是人格化运营的典型代表,让众多每天发正经微博但是转发和点赞几乎为零的机构微博汗颜。时代早就变了,可还是那么多人不知道做出改变。

摘录六条 海尔新媒体 沈方俊 的看法,来自@赵圆圆谈广告

“高层肯放权,中层不干预,编辑敢折腾”企业新媒体想做不好都难。最怕的就是审核预览、反复修改,行或不行就一个字,一篇稿件决定不了什么。可怜多少小编忐忐忑忑熬到半夜就等领导一个反馈,万一领导在飞机上、在酒局上也只能傻等着,愤而辞职者甚多。

运营官微就像谈恋爱。如果你只知道吭呲吭呲一根筋的发,对方会嫌烦。但你若即若离的撩几下,停下来,对方会想“死鬼怎么还不来?”这一点在官微追热点的时候表现的特别明显。

千万别把官微运营想象成一件要死要活的事情,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当作是官方声明。谨小慎微是好事,但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没必要。官微运营就像做人,做人的原则就是官微的底线。开口说话,自然表达就好。

新媒体这个行当流动率大很正常。小编跳槽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情,很多大号的编辑换了几任但依旧热闹,好的用户基础加上宽松的环境,离了谁都行。

很多企业新媒体从业者都羡慕自媒体人,没有必要。你看着他们赚钱很容易,但他们的艰辛你同样难以想象。人各有志,总有得失。

别听他们说什么冬天来了,这个行业春天还没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