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到上游去

传播是非常下游的流程 | TENG里,我们基本形成了共识:「到工作的上游去看看」。而最近看到的文章则是可以从理论层面来论证,「为什么要到上游去」,更好的是,它似乎给出了一些方向告诉我们怎么做。

文章链接:职场 | 速度+深度的组合能力模型

执行类的都是很快到达产出底限的内容

依赖经验性的工作是产出底限比较低的内容,一个熟练经历过几次执行流程的同学基本就可以做到快速的接触产出底限的同学,就是职场 | 速度+深度的组合能力模型文章中的类型 1 同学。

对部分同学会先觉得惊艳,后觉得平庸,从蜜月到寒冬:这大概率不是因为TA上限突出,而是因为TA达到底限的速度极快。就好比上面这根红线,接到一个任务,态度好,有基本的思考框架,初始的执行力强,非常快就能拿到一个还算说的过去的结果。这个时候,你当然会满意,甚至是感激。

但是在触及产出上限的过程里,经验的编辑效用开始变小、甚至变成负数,「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但并不是说这样的同事不优秀,承接不同的项目,并可以把项目做到 80 分,实现快速产出的目的,这是值得信任的同事。

但,我们还是要不断触及产出上线。

就是到上游去看,逼迫自己实现路径 1 的上升。

自己的话,

每天逼着自己思考一段时间,广泛和人交流,或者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

作为领导的话,

可以更有理解精神,更清楚的指导同学们的职业发展。既要欣赏同学们迅速突破产出底限的功劳,也要理解到达上限的艰难,基于实际的工作安排,或者在原有的路径下提供更深入的制定决策并承担后果的机会,在闭环的反馈中沿着路径1让同学们艰难成长,给予鼓励,或者觉得时机未到,可以再让同学们沿着路径2再走1-2个循环。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便是,你是类型3 的人,产出快,快速达到产出底限,然后缓慢突破,触及产出上限。

先触达自己的产出底限,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个有几本素质的应届生如果善于总结和观察,甚至在实习阶段就可以到达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或者不被领导认同,那我们就尽快发起几个项目或者通过实践来证明,毕竟还有更高的挑战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