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对中国变革的看法

《变革中国》读后感

2013年9月3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发布讣告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于9月2日在芝加哥圣若瑟医院辞世,享年102岁。那时候的我正在一家经济报社实习,报纸要出纪念文章,纪念这个「中国情结」的诺贝尔获奖者,很惭愧的是,那个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谁是科斯,连这本《变革中国》也没有看过,还处在一脸无知的状态。

张五常回忆说,「科斯对中国人有偏爱,认为炎黄子孙是个伟大的民族,总有一天要回到应该站着的位置上。」这一点在《变革中国》这本书里也常有体现。

如果没有这种务实的心态做后盾,中国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会扼杀任何真正的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最非凡的特征或许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市场化转型的30年中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发展的更加强大。这既非源于共产党本身的坚不可摧,也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是体现出共产党在失败的社会主义试验之后所展现出的组组织灵活性和适应性。

从意义上看,中国的经济变革是挽救社会主义的改革,而这场以拯救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引领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完胜计划经济,中国从一个贫困潦倒、压抑自由思想的国家成功地转型为今天市场开放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科斯在书乐见的结果。

在科斯看来,中国的经济变革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推动,二是边缘革命。

首先来讲政府推动。这一点从科斯对邓小平、陈云甚至更早的毛泽东对改善经济做出努力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未建立一个涵盖中国经济的共同市场,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样的评价屡屡可见。国家领导在不同时期领导了不同的政策,包括华国锋领导的“洋跃进”和新经济政策。“洋跃进”开启了经济改革。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农业、工业,特别是对国企的改革,还有后来的价格双轨制、税收改革。虽然这些改革中很多项目都因为复杂的现实情况不得不停止甚至失败。

不过,还有一种共生的「边缘革民」在兴起,就是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经济特区,它们是这场改革的先锋,在政府掌控之外建立了活力四射的私营经济体系。坚持实用的政府承认了这些非国营经济的边缘力量,将他们纳入一个大的整体的经济体系之中,形成了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科斯高兴地称之为「中国的故事恰恰体现了亚当弗格森指出的“人类行动的后果而非人类精心计划的结晶”的精髓。」

2010年12月,科斯百龄华诞,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北京举行了“科斯与中国学术研讨会”,以庆祝科斯及其思想。正如王宁所言,除了卡尔·马克思,还没有哪个西方经济学家在中国赢得过如此崇高的敬意。科斯逝世之所以引发大家的关注,除了他对中国变革的认同,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今时代的一种「隐语」:现在的中国也需要一场变革。

现在的世界如此多变,2013年不会预料到2016年的分化,更不预计到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困难。这个时候,看到这本《变革中国》回顾了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会不会提醒大家,「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迎接下一场变革」,也许这次变革的「边缘力量」已经在民间萌发,政府力量要做的就是撤离,因为科斯说:

如果要讨论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大转型中的作用,那它最大的贡献应该是逐步从经济活动中撤离,而不是它无处不在的政治领导,这是中国市场化转型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