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读书笔记

“荣耀属于那些亲自置身战场的勇者,他们灰头土脸血、污满溅却依旧在奋勇搏杀,他们历经坎坷、一错再错却仍然没放弃努力,他们满怀热忱,全力以赴, 最终迎接 他们的可能是辉煌的战果, 也可能是糟糕的落败,但至少他们曾经骄傲地放手一搏。”

基础理论

常见的黑客手段

增长黑客们试图用更聪明的方式解答产品得以增长的奥秘,并使之成为助力产品增长的长效机制。他们通常采用的手段包括

  • A/B测试
  • 搜索引擎优化
  • 电子邮件召回
  • 病毒营销

而页面加载速度、注册转化率、E-mail到达水平、病毒因子这些指标成为他们日常关注的对象。

“AARRR”转化漏斗模型

增长目标拆分并概括为“AARRR”转化漏斗模型,即:

  • Acquisition(获取用户)
  • Activation(激发活跃)
  • Retention(提高留存)
  • Revenue(增加收入)
  • Referral(传播推荐)

增长黑客的素质

一名合格的增长黑客应当具有如下特质:

  1. 数据为王,增长黑客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指导之上,而非拍脑门式地碰运气。
  2. 专注目标:增长黑客必须自己设法找到破解的途径。整个过程可能冗长而沉闷,需经历不断地测试、改进、学习、再测试,这要求相当强的毅力和抗压能力。
  3. 关注细节:任何一处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对产品全局的增长造成影响。增长黑客的职责之一,就是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作出评估,通盘衡量得失,甚至决定某个功能是否应当上线。
  4. 关注创意:
  5. 信息通透:增长黑客必须一方面深入理解自己产品用户的活跃渠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根建立环环相扣的转化漏洞;另一方面抬眼看世界,时刻掌握海内外最新的产品和市场动向,尤其关注新生渠道和业界趋势。

前提:创造正确地产品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结合,不断验证的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分析数据、验证或推翻假设,最终抽丝剥茧,逐渐接近真相。数据是相互验证的,彼此之间有如通过无形的网络纵横连接,只需轻轻按动其中一个,就会驱使另外一个或一组产生变化。

共同的目标

增长黑客强调一种能够排除各种干扰、通过数据来找到长期有效可持续增长方法的精神。一个初创团队不一定需要很多增长黑客,但是一定要有以“增长”为中心的文化以及团队架构,使得整个公司都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不需要很多,通常设一个核心指标就够了)前进。

增长黑客的价值就是通过数据分析快速找到机会和问题,并迅速地设置各种规模的试验去验证,找到可持续的方法来增长。

产品与市场相契合

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将“产品与市场相契合”的这一状态称为PMF(Product/MarketFit)。在达成PMF之前,过早的推广和过多的优化都是不必要的。

需求,催生产品的第一原动力

  1. 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伪需求
  2. 判别需求是否属于刚需需求有真伪,而真实需求里也分为刚性需求和非刚性需求(弹性需求)。
  3. 研究需求量是否够大,市场是否够肥

初创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自身成长性,也就是“能不能做大”。

如何判断需求是否够大呢?

通常可采用两种方式。

  • 一种是先估计目标用户的基数、消费能力、意愿预算,再把这些数字通过相乘等方式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并与该行业或近似行业的公开报告进行比对验证;

  • 另一种则是评估打算进入的市场,原本具有多少产值,而你的产品通过提供更低的价格、更长的使用周期等,能提升多少效率、节省多少成本,从而折算出相对于原产值的全新规模。

  1. 衡量需求的变现能力

    优秀的团队找到匹配自己基因的市场需求,如同灰姑娘穿上合脚的水晶鞋。遗憾的是,市面上并非所有的脚都套在适合的鞋里,也并非所有的鞋都是水晶鞋。

最小可行化产品验证需求

如果问开发一个MVP必须具备哪些模块,那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除了待验证的基本功能外,反馈渠道、公告看板、自动升级和使用行为统计这四件事必须纳入考量。

获取用户

寻找种子用户

寻找“种子用户”(SeedUsers)的能力了。之所以称为种子用户,大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这批人数量少,获取不易;第二,他们进入产品的阶段较早;第三,种子用户如同种子一样孕育着希望,具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性。早期种子用户的质量将决定产品初期的氛围、运营走向,影响产品日后的发展策略。

在面向大众的社交产品中,高质量的女性往往是重要的种子用户群体。

产品蝗虫

是指那些产品目标用户以外的围观群体,他们往往并非冲着冲着满足自身需求来使用你的产品,而只是单纯好奇的观光客、寻找项目的投资人或是来做竞品调研的产品经理。

从最笨的事情做起

那些在起步阶段稳扎稳打奠定下坚实基础的创业公司,通常都极其重视对早期用户的深耕细作。他们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并不惧怕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最笨的事情做起,而是力争在这个阶段不断刷新对用户的理解。

从社交网络获取海量用户

不同于传统的页游,Zynga发布的游戏并不注重输赢的竞技性,而将重点放在“人际互动”和“关系传导”。它们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尽可能地从平台上获取用户的目标而去。

用数据抓取“借鸡下蛋”

人工采集和录入标准化的数据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聪明的增长黑客自然能想到办法来一劳永逸,那就是数据抓取。实际上,很多产品在开创之初,都是先从照搬别人开始的。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保证自己的产品与先发竞品在数据层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但决定开始抓取前需要深思熟虑,防止侵犯他人权益。

内容营销:打造持续输出的传播引擎

内容营销的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劝诱转化。

1. 吸引流量
通过内容营销来散播链接,换取点击回流,并凭借带链接的高质量内容被转载而优化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排名。
2. 培养潜在用户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的经典认知模型AIDMA,消费者从接触信息到最后购买,会经历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起兴趣)、Desire(唤起欲望)、Memory(留下记忆)、Action(购买行为)五个阶段。
3. 劝诱转化

劝诱转化的方式既包括直接在内容中引导用户去做某事,如访问网站、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视频播客,也包括在回流页面进行诱导,如必须登录注册才能看到完整原文。

那要怎么才能做好内容营销呢?

1. 了解你的受众是谁
2. 打造一台持续内容输出的引擎
3. 撰写耸动的标题
4. 保持文章的长度
5. 鼓励受众参与互动
6. 选择适合的发布渠道

优化搜索引擎和应用商店的营销

除了发源于PC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引擎优化技巧,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又衍生出了针对应用市场的优化手段(ASO,AppStoreOptimization)。虽然各平台之间存在差异,但针对排名算法的反推与实践思路大致相同,就是通过对关键词的研究、评判维度的猜测、加权策略的利用,让自己的产品在搜索中尽可能获得最大曝光。

其他

  • 捆绑下载
  • 排队策略
  • 嵌入代码和小挂件
  • 宣传报道的文案撰写
  • 线下到线上
  • 海外扩张

激发活跃

A/B测试,网站活跃率提升的法宝

所谓A/B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比确定最优方案。
在现实生活中,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提到的物竞天择原理,本质上就是在谈同一物种的不同变体经过外部环境测试后存留延续下的最优结果,也算是一种A/B测试。
A/B测试的基本思想包括:

  • 提供两个方案并行测试。
  • 不同方案之间只存在一个变量,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 以某种标准判定结果优劣,筛出最优方案。

在产品设计中,A/B测试常用于减少页面障碍、提升转化率、确定改版方案、新功能的小范围测试等。

经验主义并不完全可靠,在数据面前任何妄加揣测的评断都可能是不准确的。通过A/B测试,产品团队能够获悉哪些对激发用户活跃度有所帮助,哪些又徒劳无功(有时候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终结一场无意义的争吵,或是缩减许多不必要的消耗)。

诺亚成功的A/B测试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个功能明确、转化率较高的网站,必须让用户在第一时间明白它的作用和价值,并且用最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接下来要做的动作,尽可能排除与核心目标无关的其他要素,减少无意义的视觉干扰,即“别让用户思考”。然而,开发人员也不要过于依赖A/B测试,陷入一点一滴的变更中而忽略了更大的突破性变化。

移动应用的A/B测试

移动应用的使用场景有别于传统端坐于电脑前的PC互联网使用,用户们时间更碎片、思考时间更短、注意力也更为涣散。于是也会出现与以往惯性思维认知相反的例子。

另辟蹊径,降低用户活跃门槛

在很多时候,产品团队即便明确地了解到用户有某一方面的需求,但碍于技术实现成本或行业成熟度等制约,开发起来难度较高。此时,同样的跑道、同样的规则下,谁能先通过巧妙的思路破除用户在功能使用中的障碍,降低活跃门槛,谁将无疑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

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

返利和补贴也是屡试不爽的惯用伎俩。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直接给出的优惠条件,后者则是需要顾客先行付出,再获取一定的好处。类似补贴的方法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常可见,妥善运用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影响用户的单次决策,还可能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逐渐引导和改变用户习惯。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更进一步的优惠券特性——限期使用,即当天消费获得优惠券并不能马上用来买新的东西,而必须等到未来的某一时点才能生效。

游戏改变世界

这张塑料片的影响力持久而潜移默化。它不仅通过品牌调性塑造和传递出身份认同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种类似游戏里“打怪升级”的任务机制,牢牢将顾客绑定在自己的门店,心甘情愿地为某种可能超出原始意愿的目标而采取行动。陈女士就像被装入斯金纳箱的老鼠,在奖励刺激的作用下不断强化自己的行为,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完成他们想让她做的事情——消费,消费,不断地消费。

美国未来学家、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研究所”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在其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了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 目标:指玩家靠努力可达成的具体结果。它能吸引了玩家的注意力,并不断调整自身的参与度。
  • 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它消除或限制了达成目标最明显的方式,推动玩家去探索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可能性。规则可以释放玩家的创造力,培养玩家的策略性思维。
  • 反馈系统:通过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来反映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对玩家而言,实时反馈是—种承诺:目标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它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 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和规则。

游戏化的常用策略

  • 积分排名
  • 徽章挑战
  • 抢夺地主

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用户运营,在拉动产品增长和行为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戏称国内大量同质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基本都是靠运营出来的”。

类似创建“马甲”自问自答的做法,其实在日常的产品中并不少见。但人工运营的瓶颈在于内容和互动的产出量,有时人力投入程度与短期回报不成比例。为此,编写脚本开发“机器人”自动替运营团队模拟成用户来执行动作,也成了惯用伎俩。

提高留存

用户。一款产品一定存在流失用户,这是用户新老交替中不可避免的,但流失用户的比例和变化趋势能够说明产品满足用户的能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际上归根到底,真正的用户增长就是增长与流失的差值。

造成用户留存率低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

  • 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
  • 用户被频繁骚扰
  • 话题产品的热度减退
  • 有更好的替代品
  • 其他

如何衡量留存率

衡量产品留存率的常用指标包括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周留存)率、30日留存(月留存)率,其计算公式为:第1天的新增用户中,在往后的第N天依然在使用的用户数/第1天的新增用户数。其中的N对应的就是留存指标中代表天数的2、7或30。

关注产品的次日留存率,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而7日留存则可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至于30日留存,则更能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除了按照不同天数周期来比较留存率外,渠道留存也是一项值得钻研玩味的指标。由于渠道来源不一,用户质量也千差万别,所以有必要针对渠道用户单独剥离进行留存率分析。

有损服务——放下不必要的坚持

有损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刻意输出在品质上存在某些损失的服务,目的是以此牺牲换取其他方面(速度、稳定性、成功执行的几率)的优化。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有损服务这一概念通常是比较难以让人立刻接受的。它意味着产品能力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在实施有损服务的方案时,有两条基本原则:

  • 发生问题时,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运转,非核心功能不可以影响核心功能;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牺牲的特性越少越好。有时候,做个完美主义者其实并不那么轻松,与其如此倒不如抓大放小,舍弃不必要的坚持。

引导新用户快速上手

推荐用户,在用户注册环节的末尾增加了推荐关注的对象,用户们只需点一点鼠标就能批量关注多个被推荐对象,其中包括政商巨擘、明星大腕、新闻媒体和草根名人。当然,这些账户之所以被官方钦定为推荐对象,大概也正是因为他们平日里经常“絮絮叨叨”,让人们有东西可看。

许多应用也允许用户导入自己的手机或社交网络联系人,以此来丰富关注名单,增加使用乐趣,延长生命周期。

社交维系和社交解绑

合体的概念由微信团队提出。他们在社交方面底蕴深厚,非常了解用户在互动方面的需求。网络时代的游戏本身就是社交互动,玩家之间主要通过言语交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两人之间还可以有各种肢体沟通,如握手、拥抱、骑马甚至更夸张、更奇葩但更快乐的方式,于是他们想到了用“合体”的概念进行包装。
不过,传统社交产品的单项关注或双向连接机制,建立了信息的秩序流动,提高了传播效率,却也加剧了等级分化和社交压力。在微博中,注意力总是被少数明星人物和营销账号垄断,一条缺乏营养的消息或许会呈链式引爆全民狂欢,而一首精心创作的小诗却可能沉默在噪声之中,读者寥寥。

设计唤醒机制

唤醒机制是指互联网产品中专为召回流失用户而设计的产品机制。常用的唤醒机制包括:电子邮件唤醒、消息推送通知、移动网页唤醒应用等。

电子邮件唤醒:提供奖励、告知进展、个性化推荐、用户社交提示、
消息推送通知: 推送授权、徽章通知、本地通知、地理围栏通知、图片推送通知、表情文字
网内唤醒应用:拦截http转跳、自定义 scheme

激发活跃

A/B测试,网站活跃率提升的法宝

所谓A/B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比确定最优方案。
在现实生活中,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提到的物竞天择原理,本质上就是在谈同一物种的不同变体经过外部环境测试后存留延续下的最优结果,也算是一种A/B测试。

A/B测试的基本思想包括:

  • 提供两个方案并行测试。
  • 不同方案之间只存在一个变量,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 以某种标准判定结果优劣,筛出最优方案。

在产品设计中,A/B测试常用于减少页面障碍、提升转化率、确定改版方案、新功能的小范围测试等。

经验主义并不完全可靠,在数据面前任何妄加揣测的评断都可能是不准确的。通过A/B测试,产品团队能够获悉哪些对激发用户活跃度有所帮助,哪些又徒劳无功(有时候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能终结一场无意义的争吵,或是缩减许多不必要的消耗)。

诺亚成功的A/B测试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个功能明确、转化率较高的网站,必须让用户在第一时间明白它的作用和价值,并且用最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接下来要做的动作,尽可能排除与核心目标无关的其他要素,减少无意义的视觉干扰,即“别让用户思考”。然而,开发人员也不要过于依赖A/B测试,陷入一点一滴的变更中而忽略了更大的突破性变化。

移动应用的A/B测试

移动应用的使用场景有别于传统端坐于电脑前的PC互联网使用,用户们时间更碎片、思考时间更短、注意力也更为涣散。于是也会出现与以往惯性思维认知相反的例子。

另辟蹊径,降低用户活跃门槛

在很多时候,产品团队即便明确地了解到用户有某一方面的需求,但碍于技术实现成本或行业成熟度等制约,开发起来难度较高。此时,同样的跑道、同样的规则下,谁能先通过巧妙的思路破除用户在功能使用中的障碍,降低活跃门槛,谁将无疑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

旷日持久的补贴大战

返利和补贴也是屡试不爽的惯用伎俩。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直接给出的优惠条件,后者则是需要顾客先行付出,再获取一定的好处。类似补贴的方法在互联网产品中时常可见,妥善运用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影响用户的单次决策,还可能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逐渐引导和改变用户习惯。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更进一步的优惠券特性——限期使用,即当天消费获得优惠券并不能马上用来买新的东西,而必须等到未来的某一时点才能生效。

游戏改变世界

这张塑料片的影响力持久而潜移默化。它不仅通过品牌调性塑造和传递出身份认同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种类似游戏里“打怪升级”的任务机制,牢牢将顾客绑定在自己的门店,心甘情愿地为某种可能超出原始意愿的目标而采取行动。陈女士就像被装入斯金纳箱的老鼠,在奖励刺激的作用下不断强化自己的行为,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完成他们想让她做的事情——消费,消费,不断地消费。

美国未来学家、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研究所”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在其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了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 目标:指玩家靠努力可达成的具体结果。它能吸引了玩家的注意力,并不断调整自身的参与度。
  • 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它消除或限制了达成目标最明显的方式,推动玩家去探索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可能性。规则可以释放玩家的创造力,培养玩家的策略性思维。
  • 反馈系统:通过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来反映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对玩家而言,实时反馈是—种承诺:目标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它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 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和规则。

游戏化的常用策略

  • 积分排名
  • 徽章挑战
  • 抢夺地主

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用户运营,在拉动产品增长和行为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戏称国内大量同质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基本都是靠运营出来的”。

类似创建“马甲”自问自答的做法,其实在日常的产品中并不少见。但人工运营的瓶颈在于内容和互动的产出量,有时人力投入程度与短期回报不成比例。为此,编写脚本开发“机器人”自动替运营团队模拟成用户来执行动作,也成了惯用伎俩。

提高留存

用户。一款产品一定存在流失用户,这是用户新老交替中不可避免的,但流失用户的比例和变化趋势能够说明产品满足用户的能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际上归根到底,真正的用户增长就是增长与流失的差值。

造成用户留存率低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种:

  • 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
  • 用户被频繁骚扰
  • 话题产品的热度减退
  • 有更好的替代品
  • 其他

如何衡量留存率

衡量产品留存率的常用指标包括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周留存)率、30日留存(月留存)率,其计算公式为:第1天的新增用户中,在往后的第N天依然在使用的用户数/第1天的新增用户数。其中的N对应的就是留存指标中代表天数的2、7或30。

关注产品的次日留存率

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而7日留存则可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至于30日留存,则更能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除了按照不同天数周期来比较留存率外,渠道留存也是一项值得钻研玩味的指标。由于渠道来源不一,用户质量也千差万别,所以有必要针对渠道用户单独剥离进行留存率分析。

有损服务——放下不必要的坚持

有损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刻意输出在品质上存在某些损失的服务,目的是以此牺牲换取其他方面(速度、稳定性、成功执行的几率)的优化。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有损服务这一概念通常是比较难以让人立刻接受的。它意味着产品能力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在实施有损服务的方案时,有两条基本原则:

  • 发生问题时,优先保证核心功能的运转,非核心功能不可以影响核心功能;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牺牲的特性越少越好。有时候,做个完美主义者其实并不那么轻松,与其如此倒不如抓大放小,舍弃不必要的坚持。

引导新用户快速上手

推荐用户,在用户注册环节的末尾增加了推荐关注的对象,用户们只需点一点鼠标就能批量关注多个被推荐对象,其中包括政商巨擘、明星大腕、新闻媒体和草根名人。当然,这些账户之所以被官方钦定为推荐对象,大概也正是因为他们平日里经常“絮絮叨叨”,让人们有东西可看。

许多应用也允许用户导入自己的手机或社交网络联系人,以此来丰富关注名单,增加使用乐趣,延长生命周期。

社交维系和社交解绑

合体的概念由微信团队提出。他们在社交方面底蕴深厚,非常了解用户在互动方面的需求。网络时代的游戏本身就是社交互动,玩家之间主要通过言语交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两人之间还可以有各种肢体沟通,如握手、拥抱、骑马甚至更夸张、更奇葩但更快乐的方式,于是他们想到了用“合体”的概念进行包装。

不过,传统社交产品的单项关注或双向连接机制,建立了信息的秩序流动,提高了传播效率,却也加剧了等级分化和社交压力。在微博中,注意力总是被少数明星人物和营销账号垄断,一条缺乏营养的消息或许会呈链式引爆全民狂欢,而一首精心创作的小诗却可能沉默在噪声之中,读者寥寥。

设计唤醒机制

唤醒机制是指互联网产品中专为召回流失用户而设计的产品机制。常用的唤醒机制包括:电子邮件唤醒、消息推送通知、移动网页唤醒应用等。

电子邮件唤醒:提供奖励、告知进展、个性化推荐、用户社交提示、
消息推送通知:推送授权、徽章通知、本地通知、地理围栏通知、图片推送通知、表情文字
网内唤醒应用:拦截http转跳、自定义scheme

增加收入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亚当·斯密如是说。

免费的世界

免费模式之所以得以在互联网行业大行其道,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这是免费模式的基石所在。

其次,产品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的海量用户,这进一步摊薄了边际成本,即使付费转化率较低,最终也总能凭借整体用户量与付费率的相乘得到一个还不错的付费用户总量。

再次,“免费”天然地对人们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而持续迭代的互联网产品,总有不断的机会和理由来感召免费用户升级为付费。丑媳妇总能熬成婆。

最后,在国内免费的策略似乎拥有比国外更肥沃的商业土壤。由于版权保护和信用体系仍亟待完善,让短期内贪婪的抄袭复制变得成本极低,也让消费者更倾向于赠品、盗版和山寨,对品质没有过多的奢求,且更加不愿意付费。

免费模式如何赚钱

  1. 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的Freemium策略
    Freemium策略的提出基于“二八法则”现象:产品中有一小部分对价格不敏感的高端用户,愿意支付额外费用来换取全部的高级功能,而这部分费用成为服务提供商的大部分收入来源,凭借这块收入负担起那些免费用户的服务成本。
  2. 交叉补贴
    交叉补贴策略,思路是通过有意识地以优惠甚至亏本的价格出售一种产品(称为“优惠产品”),从而达到促进销售另一种盈利更多的产品(称为“盈利产品”)。
  3. 三方市场的流量变现
    “当你在使用免费服务时,你自己就是商品。”的确,免费的流量本身不会凭空变出钱来,但如果将这批流量导入另一项服务,或许就能麻雀变凤凰,攫取出更大价值。
  4. 开源代码的盈利可能
    无论对开源项目、开源作者还是开源社区而言,必须有适当的盈利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开源也是一种接受检验和鞭策自己飞速奔跑的手段。只要产品质量过硬,进展健康,拥有收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和通常的企业运作是一样的。
  5. 公司上市,或被收购

免费模式的终结

免费用户往往更加挑剔,你懂的。
免费模式的前提是你的用户基数足够大,并且能够提供边际成本更低的标准化服务。

重定向广告,寻找消费者的热追踪弹

所谓重定向,是一种针对已经浏览过网站的人群进行再次营销的广告方式。它能让用户曾经看过的广告再次展示在其面前,通过这种不断的提醒来强化品牌印象,并最终促成消费行为。一般的网站广告带来的购买转化率都低于5%,意味着超过九成的顾客就这样流失掉了。

目前,业界对重定向广告存在两种声音:拥护者认为它促进了收入的增长,反对者则质疑其对用户隐私的泄露风险。开发者也陆续探索出了cookie之外的其他追踪用户身份的方式。如果您手头的预算紧张,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用互联网思维在微信里卖月饼

罗辑思维的案例

变惩为奖,堵不如疏

整个过程中,我既没有遭受谴责,也没感到要挟,反倒愈发肯定了购买的意愿。直至现在,CleanMyMac依旧是我定时执行的系统清理工具,并且我也经常向周围朋友推荐。

  • 绝不责备用户
  • 给予合理补偿
  • 提供转化便利

建立商业智能系统以小博大

运营管理的精细化、实时化、效益化。精细化管理是为了全方位规范电销团队行为。实时化管理是为了及时找到问题并解决。而效益化管理的核心是利益驱动,将各项KPI和费用挂钩。面对运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外包团队,很难利用企业文化熏陶、人事制度调整、培训强化等内部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管理,也难以深入透彻地调查、监管其日常运营。

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在业绩这一单一指标之外,增设其他指标,从而避免粗放式管理造成的危险,有效约束外包团队,使其行动目标与百姓网的战略目标一致。

病毒传播

“过去战争中的胜利者并不总是那些拥有最优秀将军和最精良武器的军队,而常常不过是那些携带有可以传染给敌人的最可怕的病菌。”

用病毒传播撬动增长的杠杆

病毒式传播,是基于用户诉求的一种传播方式。一款产品如果采用了正确的病毒式营销方式,能够自然勾起人们分享给他人的欲望,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用最低的成本将产品扩散给更广的人群。

衡量病毒传播的两大核心指标是K因子(KFactor)和病毒循环周期(VirialCycleTime)。K因子,用于评判病毒传播的覆盖面。
其公式为:K因子因子=感染率X转化率。感染率是指某个用户向其他人传播产品的程度。病毒循环周期,是指从用户发出病毒邀请,到新用户完成转化(如点击阅读、注册、消费的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病毒循环周期越短,效果越好。

《引爆点》的作者马尔科姆将引爆流行的要素总结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他认为,本身就认识很多人且对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人,在传播中充当了关键性节点的角色,在他们的助力下,原本容易被注意、感知和记忆的信息更容易抵达受众的面前,并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催化下,成为一股流行趋势。

各种案例

  • 坏事传千里——Bug营销
  • 借势营销,乘势而上
    当网络热点爆发后,聪明的产品懂得借势营销,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用户喜闻乐见的语境中,通过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加强自身的曝光和转化。聪明的借势可以事半功倍。
  • 构建产品体外的病毒循环
    体外病毒循环构建,主要面临的考验有三个:创意来源、生命周期和产品契合度。
  • 产品内置的传播因子
  • 用邮件提醒增强传播效率

病毒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把握

  1. 喜爱
    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请求,还乐意主动传播自己喜爱的事物,借以表达一种倾向,阐发一种观点,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融入有归属感的圈子。
  2. 逐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时候,简单粗暴的利益交换,能换来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
  3. 互惠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的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们的复杂行为和社会参与,都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计算。互惠是逐利的一种变体,是人类社会日常交际的基础。
  4. 求助
    在“糖果粉碎传奇”(CandyCrushSaga)里,如果你的体力值耗尽,在一段时间内就不能继续游戏,必须等待重置。迫不及待想要重新开始游戏的用户,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要么花0. 99美元来跳过这几十分钟的焦灼等待,要么点“Askfriends”(找朋友帮忙)将其传播出去。
  5. 炫耀
    爱炫耀是人的内心渴求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人们喜欢通过炫耀来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是借以表达自己理想中的
  6. 稀缺
    稀缺资源引发人们的好奇争抢,而邀请机制则将病毒传播的效果成倍放大。
  7. 害怕失去或错过
  8. 懒惰
    人天生是懒惰的。当产生分享传播的冲动时,如果需要用户费事打开操作网页、编写一套原创说辞,操作成本过高,无形之中会将一部分人阻拦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