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产品》中的一章,专门提到了好的产品经理要有什么样的思维。
原本是想记录下工作中的思考,但诸多内容不宜就仅作摘抄了。
往重点思考
往重点思考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环节:思考关键目标、思考实现关键目标的关键行动、思考关键行动的关键依赖,然后加以权衡。如果思考来思考去关键的东西还是很多,那么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放弃的(放弃很重要)。
我非常赞同。
在字节跳动的不短的时间内,经历的不好人都是过于重视「根本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忽略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重点。
用对细节的关注代替战略重点的思考,严重的偷懒和无能
思考关键目标:对关键目标的思考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往重点思考的核心部分。在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产品问题的时候,先不要马上动手去解决问题,而是想想我们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在思考关键目标时,需要跳出习惯的思维框架。如果我们脑海里只有一些具象的功能和数字,那么很容易忽略目标,而错误地以实现一个功能、达到一个数字为目标,这时就有可能走偏。思考关键行动:在我们明确了关键目标后,就可以拆解关键行动了。这样的思考顺序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关键部分,而不是做出可能偏离目标的行动。
思考关键依赖:在明确了关键行动后,我们可以思考实现这些行动的关键依赖,即思考我们所需的资源、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合作伙伴等。
权衡:有时候如果我们想的关键目标比较多,还需要权衡一下,最终需要放弃、搁置一些目标。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每个阶段只有一个关键目标,这样最容易聚焦。聚焦的好处除了方向清晰外,同时对团队作战而言,也会更高效地瞄准一个目标执行,而不是各有偏差,导致执行不力。
往本质思考
为什么有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在互联网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遇到这些问题:用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某产品会做这个功能呢?为什么某家公司会持续地关注某个战略方向?这类问题其实可以抽象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抽丝剥茧地找到表面问题背后的本质。
跳出思维惯性:一方面,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身边的事物要保持好奇心,多想多问;另一方面,我们要给自己的脑袋设一道关卡,一旦意识到自己在用经验、过往的思路思考问题时,马上打住,先想一想这些经验和思路是否还适合现在。
一层一层往下多提问题:很多大牛前辈的分享中都提到提问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好的问题能发人深省,而不是止步不前。哲学家提出来的问题非常深奥,需要他们花费数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上下求索。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 日常实践并与人交流:大脑是越思考越活跃的,因此如果我们涉猎得广泛些、让大脑思考更多的题材,我们的“计算”能力就会增强;同时,与人交流也是打破思维惯性的好办法,不同人看问题的视角不一样,抛开对错心,我们会获得很多新的信息、学习到更多的思路。
往上层思考
当我们刚成为产品经理时,负责的是一个小功能模块,除了做好上级交代的任务外,不妨也思考一下该功能模块的上层是什么。以此类推,当我们负责整个产品时,更需要登高望远,站在公司的角度、商业的角度、行业的角度思考未来和当下。
往上层思考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我们想到了上一层、理清了本层与上一层的逻辑关系后,我们在团队内的沟通、协作也会变得顺畅,不管是说服上级、项目组成员,还是更广泛的合作伙伴,都会更容易,这是因为我们总会在某一层的目标和想法上达成一致。在上层达成一致后,逐渐往下,下层也就更容易清晰地讨论,从而达成一致。看上层的格局和眼界:
如果我们的确是一步步登高望远、一个个案例分析、与一个个格局大的人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那我们就能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时思考到上层。这需要非常努力地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当然有人会有这方面的天赋,天生就敏感、思考深、格局大。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依然可以从互联网世界那些卓越的创始人、CEO的经历中发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格局和眼界的.
有一个一定有用的办法可以告诉大家,与自己的主管或者主管的主管聊聊,多听听他对产品、业务的思考和描述,这一定是和你不一样的思考层级,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更高的层级——且不论这些思考对或不对,至少是一个更高的层级、一个新角度,这些就会帮到你。思考上层与本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些也是随着我们对产品、业务的思考层级不断提升而越来越清晰和熟练的。
- 模块和系统的关系。也就是上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本层是系统中的一个模块,本层与其他模块组成了一个系统,互相配合而让整个系统能运转。当层级越来越高时,可以发现其与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是相通的。
- 商业/经济上的驱动关系。上层是经济调控的动因,而本层是具体调控的措施。例如,近些年大家开始谈的供给侧改革,很多国家/世界经济层面的因素会影响互联网行业,面向企业的服务成为新热点。
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thinkbig是乔布斯说的,他的这句话更多的是指我们的思考应该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正如他用苹果电脑、iPod、iPhone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阐述什么是thinkbig。这应该是最难的部分,或者说最依赖个人天赋的部分。
往不同思考
这是一种天赋,通常很多专家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内可以产生真知灼见、有不同的思考,但在换一个领域之后,可能就做不到客观思考,而会产生主观臆断,更谈不上往不同思考了。
客观地思考不同。我们不希望thinkdifferent被滥用——因为讨论产品时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如果只是为了观点之争、为了不同而不同,则没有太大的意义。
逆向思维。查理·芒格将逆向思维运用得炉火纯青。想在股市里赚钱之前,会先考虑如何在股市里避免亏钱;想成功运营一家公司之前,会先考虑如何避免公司倒闭。在互联网行业里,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逆向思维。
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深思熟虑导致失败的因素,并将它们排除在外。这样做不一定能让我们得到很好的结果,但一定能帮助我们避免最糟糕的结果,避免不该犯的错误,剩下的就是该做的都做好,好的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