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后的一些瞎扯
前倾提要
周末没有什么安排。一个人似乎又回到了刚来北京时孑然一身的感觉。有点熟悉的感觉,不过更凄凉的样子。
看着电影卡里面还有不少点数,前些日子一言不合就看电影的日子都没能消耗完这两张卡。微票上有什么新电影呢?除了烂片,似乎有不《路边野餐》是不错的评价。
这大概是我的第一印象吧,甚至我都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只是不想一个人在屋里呆着罢了。
电影院里刷卡要用40个点数,这比微票上的28院贵了好多。我果然不是文艺青年,给文艺片的心理价位是30以下。
不过事实证明,文艺青年还是有数量的。这部电影竟然坐满了大半个场,这可是9:30的片子呢。大清早起床跑来看电影还能坐满半个场,文艺青年还是有群众基础的嘛。
和我一同进场的是两个长腿白衣短发的妹子,大学生的样子。其它观众也是差不多的年龄。对电影没有任何了解的我很惊奇这样的受众搭配,简直不易。而全场他们也表现了极大的耐心和安静,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子。也许是事前对电影有过了解,知道是一部个人化的电影。
北京电影节,去三里屯看了场《醉生梦死》(大概是写错了名字,懒得查了),结果开场十分钟后,还有人陆陆续续的进场,简直大卖场的感觉。前排的小哥还一直打着手机屏幕写了影评。自此以后,我就对文艺青年的观影素质调低了一个档位。
所以,这次观众让我有点惊奇。反倒是我看着电影画面阴暗,节奏拖沓,过于个人而屡屡拿出手机看时间。一同进场的两位白衣女生大概心中会和我鄙视别人一样鄙视我吧。
大家的专注让我有点羞愧,也只好打起精神耐着性子看下去。
电影的亲切感
导演毕赣是贵州凯里人,电影也是在凯里拍摄的。那些场景,我看着很亲切和熟悉。
沿着河谷的盘旋上下山的公路,左边是山崖,右边是河谷。
空旷的火车车厢,只有零散几个乘客,火车在山间的隧道穿行。乘客的脸上时而是阴影,时而是阴阴的光。
山腰的房屋望着山下的楼房的楼顶,雾气蔓延弥散。
这些场景都在实景中看过,在电影中重新出现,感觉上这么文艺的电影也变的接地气起来。
电影的节奏很慢,慢得 我前面班歌小时都有点无聊,想放弃,想睡觉,想玩手机。在主人公开始去镇远的时候,主线明朗起来,却又进入了一个巨长,但是其实没什么调度难度的长镜头。
晃动的镜头,交叉式的人物跟随让人有点不适,再加上荡麦城本身的时间交织和空间错乱,恍如一场梦。
我倒是很喜欢这段时空颠倒。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停滞和飞逝都在一瞬间完成。看完电影的下午我去吃饭,空荡的店里,只有我在吃一碗石锅拌饭,老板娘站在门口既不招呼也不收拾店铺,我抬头看她。就像进入了这样的时空,恍惚,颠倒,没有逻辑。“我怎么在这?怎么在吃这?”一样。
“ 就像是一场梦。”就像陈升(电影男主)说的。
去过凯里,去过贵州,对我来说也是一场梦了。只有在电影这样的外来刺激的时候才激活了我脑中的记忆。
以后,成为梦境的现实和事件、人也会越来越多。希望能经历一场时空颠倒和你们重逢。
电影里的湿漉漉
这部电影和《醉生梦死》的感觉一样,湿漉漉,神叨叨,有点癫狂,却却无比真实。真实的凯里就是这样大雾弥漫,潮湿漏雨,似乎一切干不起来,就像经历亚热带的雷阵雨。
经历了常见的生活,看看不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也好。毕竟那么多的生活,你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
电影前还在微博上看到暗网的惊悚消息,也看到一片祥和的生活在网上却呈现出那么多的无智,就觉得文明生活是梦一场。
贵州真是多雨的地方,一直给人湿漉漉的感觉。
·······
见仁见智
坐旁边的白衣妹子似乎很喜欢这电影,很了解,有几次给旁边的朋友,另一个白衣妹子,说电影的意象,看来确实是影迷。
一部电影褒贬不一很正常。
·······
不过,这场观众是我看过那么多场电影,素质最高的,这点不容置疑。
神神叨叨的不光电影,还有我这篇瞎扯